“新四军女兵”钱正英

“新四军女兵”钱正英
foresee2023年12月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返京途中,在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和省长许昆林陪同下,来到盐城市参观新四军纪念馆。他强调,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要用好这一教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总书记参观新四军纪念馆并发表重要讲话,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同时也掀起了学习、研究、宣传新四军的热潮。今天,我就来讲讲“新四军女兵”钱正英的故事。
钱正英是全国政协第七、第八、第九届副主席,她是共和国水利史上第一位女部长,她是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首任院长,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钱正英同时也是一位新四军女兵。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在一次会见外宾时,指着钱正英自豪地对外宾说:“她也是新四军和华野的兵,我的部下!”钱正英曾在一篇自传文章中写道:“全国解放后,虽然脱下了军装,但是,在各个层次的岗位上,我深深地感到,我的能力来源于两个阶段的教育:一是大学教育,一是新四军女兵所受的教育。在当新四军女兵这个阶段,我有了坚定的革命人生观,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思想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以及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这都是我在大学中未学到的。 新四军女兵,是我人生的重要一课。”2014年10月29日,钱正英曾接受《铁军》杂志社记者采访,采访结束后,她欣然写下:“我是一个新四军女兵”。
一、从上海大同大学到淮北抗日根据地
钱正英出生于名门望族,双亲的先祖分别是吴越国王钱镠和北宋文学家、婉约派词宗秦观。她1923年出生于上海,6岁上小学,因不断跳级,10岁上中学,1939年16岁高中毕业考入上海大同大学土木工程系。进入大学的钱正英,一心想“成为中国第一个女工程师”,大学期间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学习成绩。然而,此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以及国内各类矛盾日益尖锐的时期,民族危亡、贫富差距、男女的不平等时时冲击着她科学救国的理想。她积极参加进步组织,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9月,刚满18岁、正在读大学三年级的钱正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钱正英先后任大同大学群众团体党团成员、工学院分党支部书记,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广大学生积极开展各种进步活动。
1942年10月,由于大同大学的一位外围群众被捕,考虑钱正英他们有被捕的危险,为避免党组织遭到破坏,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也为了保护这些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免遭损害,组织决定将钱正英、黄辛白等五名大学生党员撤退到解放区去,到位于淮北的新四军四师报到。已读到大学四年级、快要大学毕业的钱正英,不得不中断大学生活,踏上了奔赴淮北解放区的路程。途中,为应付敌人盘查,钱正英和其中的一位男同学装扮成表兄妹,这位男同学就是他相恋8年,相依白首,后来成为终身伴侣的曾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的黄辛白,当时叫黄曰騋。
进入解放区后,为了避免影响上海的亲友,他们一行五人决定改名。时值党中央号召全党进行整风,他们商量以“正”字“排行”,以自己最需要改造的主要缺点为名,以表示整风的决心。钱正英以前的名字叫钱美端,商定后,她第一个报名,她说,因为我的缺点最明显:“个人英雄主义”,因此就改名“钱正英”。自此,钱正英这个名字就一直伴随了她一生。另一位同学也以“正”字排行改名,而其他同学由于对自己的主要缺点感觉不明显,同时也因为担心五人都以“正”字排名,可能给人以搞小宗派小团体的误解,便各自另起名字,黄曰騋则将自己的名字改成自己曾经用过的别名“黄辛白”。
二、“我也能做到!”
初到解放区,上级安排钱正英他们边学习整风文件,边学习英雄事迹。每学一位英雄,都有人说:“我可做不到。”黄辛白则要问一句:“这是真的吗?”而钱正英总是豪情满怀:“我也能做到!”
他们刚到根据地不久,就遇上了日军称之为“铁壁合围”的长达33天的大扫荡,这是淮北解放区经受的时间最长、最严酷的一次日军扫荡。她所在的四师领导决定,为确保大学生安全,暂不分配工作,将他们编为一个班,随师政治部机关行动。他们白天在村里隐蔽,夜晚行军。尽管这个班享受不用扛枪的特殊照顾,只要求背上自己的背包和书包,脖子上挂着自己的干粮袋,腰间别两颗手榴弹,但大学生们还是感到吃不消了。一天晚上,月黑风大,在田埂上急行军的五个人一共跌了十个跟头,而钱正英一个人就摔了五跤。她不禁在心里问自己:像我这样的人能在这里坚持下去吗?但她很快就自问自答:能,一定能!钱正英咬紧牙关,不断在心里默念着“坚持!坚持!再坚持……”就这样,她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度过了战争的第一关。不仅如此,在这样艰险的环境中,钱正英仍坚持学习,对照思想,做心得笔记,她的学习笔记做的最好,为此还差点被调去担任师政治委员邓子恢的秘书。
反扫荡胜利后,四师重新回到半城镇。为了适应从城市转到农村的敌后游击环境,师部暂时将他们分到区党委和师的各直属机关任文化教员。 1943年春节刚过,适应期满,钱正英被正式分配到地处淮北解放区边缘地带的泗五灵凤县中学浍南分校任教员、训导员、教导员、党支部书记。浍南分校是个刚建立的新校,钱正英到任后,首先到四乡八邻去动员农村青少年入校学习,利用上海大学生的影响力,招收了不少学生。学校教员少,教学条件很差,一个教员要同时上好几门课,教材都是由教员现编现用。钱正英不仅负责全校的教学安排,还承担语文、物理、英语等课的教学。钱正英的到来,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她带领学生到周围集镇巡回演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宣传党的抗战主张;组织篮球比赛,既活跃了学生业余生活,也把周边青年吸引过来。 定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组织纪律等表现进行讲评,以提升他们的个人素质。她经常深入学生中间,宣传抗日救国道理,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先后发展了10多名优秀学生入党,学校的党组织活动和抗日救亡活动开展得异常活跃,在淮北解放区建立的四所学校中成绩最为突出。
三、在新四军开始和水利打交道
1943年,淮河发大水,堤防决口。四师和淮北行政公署作出组织民众以工代赈修复淮河北岸堤防的决定,但苦于没有懂专业技术的人,因钱正英是学土木工程的,也算是与工程搭点边,1944年春节后,在泗五灵凤县中学浍南分校任教的钱正英,被组织上抽调参加修堤工程指挥部,负责技术工作。当时修复的那段堤防紧邻日军的占领区,钱正英白天在堤上闸口的一个棚子里办公,晚上由军队保护,在附近各村流动住宿,防止敌人偷袭。对于特殊的环境和新的工作岗位,自称“对平仄一窍不通”的钱正英写了一首诗,抒发自己的情怀:“夕照映远山,大堤临长淮。足下黄水去,天边白云来。跃跃女儿志,浩浩祖国怀。笑指对岸敌,中华屹然在。”这期间,令钱正英感触最深的一件事是,有一天房东大嫂偶然说起,妇女是不能到闸顶上去的,因为妇女不吉利,上了闸顶,闸是要倒掉的。钱正英说,可是我天天在闸顶上走,没人管我啊。房东大嫂说,你不一样,你是给我们治水的。对此,钱正英深有感触,她说:我“深切地认识到洪水对人民的危害,认识到人民是怎样的需要水利和水利工作人员”。
1944年夏,大堤修好后,平安顺利地度过汛期,治水取得圆满成果,组织上也看到了钱正英这方面的才能,便正式任命年仅21岁的钱正英为淮北行署建设处水利科科长。当上水利科长后,钱正英拿了一张军用地图,把淮北解放区的几个县走了个遍,她在当地的一些士绅家里找到一些参考书籍,边干边学。抗战胜利以后,苏皖边区政府建设厅下面成立了水利局,又调钱正英做水利局的工程科长,负责以高邮为中心的运河南段堤防的修复工作。这段堤防是苏北十几个县的防洪屏障,抵御淮河经洪泽湖、宝应湖、高邮湖入长江的洪水。1931年江淮大水决口,苏北一片汪洋,民众受灾惨重。苏皖边区政府在1946年春天将大堤修复加固后,当年夏天就发生了洪水,大堤经受住了考验。
1946年秋,钱正英随部队越过陇海路撤退到山东,先后任华东军区兵站部交通科副科长、华东野战军前方工程处处长,经历了孟良崮、南麻、临朐等战役。短暂脱离水利岗位但并没有完全离开水,因为不论是交通科还是前方工程处,都不仅要逢山开路,还要遇水架桥,保证野战部队的通行。1947年,正在山东前线忙于为野战部队架桥铺路、训练工兵的钱正英,又奉命调任山东解放区黄河河务局副局长兼党委书记,重返水利岗位。虽然年仅24岁,但雷厉风行、能干懂行的她很快让人刮目相看。
直到现在,山东黄河河务局的档案资料中还有这样的记载:“来了一个女兵,骑着一匹大白马,扎着武装带,挎着驳壳枪,那策马扬鞭一闪而过的矫健身影,如同古代的女将军,成为山东黄河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钱正英大学时候学的是土木工程,其水利工程的经验都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的。钱正英后来也坦言:解放前参与的水利工作对我很有影响,让我认识了水利是怎么一回事,对于这些重要河流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水利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四、破灭的“留学梦”
钱正英出生于名门望族之家,她的父亲钱夔是一个受过中西方现代教育、具有现代知识和观念的知识分子,当年从南洋公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赴美国留学,进入康奈尔大学专攻水利工程。1922年,钱夔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后,带着科技救国的理想回到祖国。在钱正英很小的时候,她父亲就告诉她,美国已经有了女工程师,但是中国还没有,他要钱正英将来成为中国的第一批女工程师。他为钱正英规划的道路是,中学毕业以后考清华,公费留学美国,然后回国当工程师。所以,他父亲规划的“留学梦”,早早就在钱正英的脑海里扎下了根。但面对祖国的危亡、民族的解放,“出于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钱正英选择了革命,入党,参加新四军,而主动放弃了“留学梦”。
1946年,苏北运河大堤修复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派人来考察,一个美国人和一个澳大利亚人,钱正英接待了他们。他们对眼前这位懂业务、会英语的年轻女负责人感到好奇,在了解了钱正英的身世与经历后,提出要保送她到美国去留学。随后,留学的事便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边区政府已经批准,身体也已检查完毕,就准备出去了,结果内战爆发,钱正英的“留学梦”又一次破灭。
具有戏剧性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位澳大利亚工程师到中国访问,故地重游,再访苏北运河堤防工程。他在和江苏水利系统工作人员座谈时,拿出钱正英当年的照片问,你们知不知道这个人?她还在不在人世?大家一看,笑了,告诉他,这是我们部长啊!后来,这位澳大利亚专家还专程去北京,与钱正英见了面。
济南解放以后,成立军管会,济南军管会主任曾山叫钱正英去接收国民党的山东黄河河务局。钱正英感觉自己水利专业知识不够,给曾山写报告说,全国要解放了,要求到苏联去学习水利。结果报告送到曾山手中时,曾山大笔一挥,说工作紧张离不开。钱正英的留学之路也就此彻底破灭。
五、新中国最年轻的省部级领导和大学校长
新中国诞生不到两个月,周恩来接见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代表。当时水利部长是傅作义。这次接见,钱正英也在,周总理勉励水利工作者要为人民除害造福,她铭记在心。
1952年11月,中央任命钱正英为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副部长,1952年12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提名,中央任命钱正英兼任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院长。于是,29岁的钱正英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年轻的省部级干部一个月后,又成为新中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
在1953年至1988年的35年间,钱正英作为水利部门的主要领导,参与了黄河、长江、淮河、珠江、海河等江河流域整治规划。她处理过密云水库、刘家峡水电站、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等工程的重大技术难题。1988年,65岁的她离开了水利电力部长岗位,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2022年10月22日钱正英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斯人已逝,英名永存!钱正英,当今中国唯一揽抗战胜利纪念章和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成就奖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一位水利领域的泰斗,一位英姿飒爽的新四军女兵,永远值得我们致敬和怀念!她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进取,拼搏奋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