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依纯改编歌曲李白成神曲,背后体现当代青年精神态度引探讨

单依纯改编歌曲李白成神曲,背后体现当代青年精神态度引探讨
foresee近期,单依纯在综艺节目《歌手2025》中改编歌曲《李白》,改编中加入电子国风、游戏梗与反讽式念白,其魔性的旋律引发广大网友关注。6月17日,人民日报针对此现象发表评论文章:核心观点聚焦于青年文化表达的包容与引导、代际审美差异的辩证看待,以及文化创新与经典传承的平衡问题。
部分人认为改编歌曲“魔性”恣肆,充满了“玩音乐”的自在感。歌曲背后所呈现出的洒脱态度,让年轻人很有共鸣。乐评博主@三石一声认为:从流行音乐的角度来看,在这样一首流行音乐作品中,产生了“又能怎 如何呢”的梗被传播——在此之前,这歌在“流行音乐”四个字的“音乐”层面做很到位,在此之后,“流行”二字都被拿捏了。乐评博主@牛扭纽牛认为:艺术是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是服务不是服从。音乐从本质上来说吸引的只是同频者。然而太多人想把难听盖上客观事实,所以国内的艺术发展任重而道远。艺术的发展在于扩大打破边界,然而国内太多边框去定义边界。
部分人认为改编歌曲太过另类、不知所云,听得人尴尬。作为音乐来说,“魔性”但难听,就是原罪。科技博主@张洲认为:歌曲中抽空了李白的文化内涵,从伟大的诗仙直接降维成一款游戏的角色,这还有如此多附庸者真是华语乐坛的悲哀。博主@潘明先生认为:“如何呢又能怎”的轻佻念白消解诗歌意境,本质是文化符号的粗暴消费。电子国风不是堆砌网络梗的遮羞布,当历史厚重感被魔性洗脑旋律取代,创新便沦为哗众取宠的闹剧。年轻人追求个性无可厚非,但戏谑经典应有底线——真正的文化自信,从来不是靠拆解先贤脊梁来博取笑声。
更多人呈包容态度,接纳互联网时代年轻人“听音乐”转向“听自己”的审美趋势。在互联网时代,当不同代际、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文化诉求的用户涌入“数字广场”,难免会出现情感的“错位”和“交锋”,在文艺领域的直接表现就是审美评价的碰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董晨宇发表观点:曾经,人们对音乐的评价往往仅聚焦于音乐性,例如一首歌是否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随着时代发展,人们从一首歌曲中可以听出来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年龄、阅历和生活处境。这样一来,音乐作品在艺术审美之外,也成为一种情感的调色盘。乐评博主@流水记认为:单依纯创新版的《李白》注定会带来巨大的撕裂化争议,但是这样的争议,对于当下音综的选歌审美以及表达方式,反而就是一种大大的促进。在对年轻人的文化表达既要给予包容空间,也要积极引导,让青年文化和网络文化在保持活力的同时,能够实现精神的升华和价值的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