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反映高温天气给生产型企业带来的困境

2025年7月以来,多地连续多日最高气温突破38℃,部分区域达40℃以上。这种“全天候高温”导致企业需长期维持高强度降温措施,成本压力远超季节性高温地区。此事件引发舆论的关注和讨论。

设备维护成本骤增,安全风险攀升。例如本地企业扬子石化,为减少非生产性用电,部分装置停运或降负荷运行,导致化工产品产量下降约15%。尽管投运2.5兆瓦储能电站实现谷充峰放,但高温下光伏发电效率下降,储能系统仅能覆盖约10%的用电缺口。

高温引发电力需求激增,导致能源供给紧张。南京工业用电占比超60%,高温下最大电力负荷屡创新高。2025年7月,南京电网负荷达1490万千瓦,较去年同期增长10%,部分区域被迫实施限电措施。通过实施限电措施,有效避免了电网超负荷运行,为城市电网提供柔性调节能力,降低能耗,支撑电力安全稳定运行。

高温作业环境挑战人体极限。例如在中石化南京化工机械有限公司的容器车间内,气化炉核心部件预热至120℃,内壁温度达150℃,焊工需在100℃以上环境中连续作业。在极端的工作环境中,工人每小时需补水1升,每工作1-2小时需休息10分钟,劳动效率下降约30%。高温作业易造成工人身体机能衰退,易加剧多种慢性病发作与认知功能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