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总局发文杜绝抗战'神剧'引发关注

7月21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近期部分涉及抗战内容的竖屏微剧存在极强人设、剧情过度追求戏剧张力等问题,引发“神剧”观感,造成对抗战真实历史的消解和虚无,不利于青少年价值观塑造。

“神剧”的出现反映出行业的浮躁和创作的急功近利。为了追求流量和话题,一些制作方放弃了对作品质量和历史真实性的追求。从早年间的“手撕鬼子”到微短剧时代的“穿越援共”(即有“金手指”帮助提供物资等),舆论认为,这些作品“脑洞”大开,靠颠覆逻辑和常识所带来许多刺激,但没有任何实际的现实意义,还会误导当代部分人对真实历史的认知。

抗战历史具有严肃性和神圣性,要以敬畏之心对待这段历史。抗战是中华民族一段艰苦卓绝、付出巨大牺牲的历史。公众认为“神剧”的出现是对历史的亵渎,歪曲了真实的抗战面貌,要以敬畏之心对待抗战历史。杜绝抗战“神剧”不仅是对历史真实性的捍卫,更是对民族精神根基的守护。抗战历史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谱中最厚重的篇章,其价值不仅在于还原历史真相,更在于通过真实的历史叙事,传递坚韧不屈的民族品格。舆论认为,当影视剧涉及重大历史题材时,必须要认真考据、找好顾问,避免“神剧”的爽文情节滑向历史虚无主义的深渊。

基层建议:一是加强基层宣传教育。社区、学校等基层组织应加强抗战历史的宣传教育,增强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提高对“神剧”的辨别能力。二是鼓励基层监督。建立基层监督机制,发动群众对身边的影视创作进行监督,发现“神剧”相关线索及时举报。三是开展行业培训。在影视行业的制作团队开展定期培训,提升创作者的历史素养和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