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引发关注

2025年以来,12省份上调最低工资,北京、湖南9月起调,上海、广西7月已调,上海月标准居首。多数省份最高档月标准涨8%-12%,全国最高档均超2000元。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对低收入群体的直接保障作用。此次多省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是对低收入劳动者基本生活的直接保障。以北京、湖南为例,月最低工资标准分别提高至2540元、2200元(最高档),能切实缓解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压力。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常凯认为:上调最低工资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是收入分配公平性的重要体现,为劳动者筑牢权益底线。

联动提升社会保障与就业质量。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并非孤立调整,还会带动失业保险金、加班费等一系列待遇提高,形成“连锁反应”。比如上海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升至25元,意味着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同步增加。舆论认为,这种“一调多升”的效应不仅能提升劳动者的综合保障水平,还能倒逼企业规范用工,减少低薪用工现象,间接推动就业市场向更优质方向发展,与国家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的政策形成呼应,为就业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助力消费提振与经济内循环。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多省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契合提振消费的政策导向。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较高,工资增加后,这部分资金更易投入日常消费,如食品、日用品等领域,直接拉动内需。舆论认为,在当前激发市场活力的背景下,通过提高基层劳动者收入扩大消费基数,能为经济内循环注入关键动力,有效实现“提高收入—促进消费—带动经济”的良性循环,这与《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整体要求高度契合,为稳定经济增长提供了民生层面的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