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冒新闻账号频出引关注

近日,中央网信办依法关闭了一批违法违规账号,其中包括多个假冒仿冒新闻单位的自媒体账号。这些账号在名称、头像、简介中刻意使用与正规新闻机构相同或相似内容,违规发布新闻信息,误导公众。

仿冒账号本质是“流量寄生虫”,其生存依赖公众轻信与平台疏漏。大量账号在名称、头像、简介中刻意模仿央视、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如“黑龙江新闻观察网”、“互联网新闻网”等,通过仿冒标识获取公众信任,违规发布新闻信息。此类账号常被用于传播虚假内容,甚至成为网络谣言的温床,消耗官媒公信力。

传播虚假信息,煽动社会情绪,危害公众安全与社会稳定。许多虚假信息善于利用社会热点、民生痛点,如食品安全、医疗健康、社会公平等,以夸张、煽动性的表述激发公众愤怒、焦虑等情绪,加剧社会对立,破坏社会和谐稳定,激化社会矛盾。部分账号仿冒名人账号,针对粉丝开展定向诈骗,损害粉丝利益。更有甚者仿冒官媒发布虚假信息,导致公众对权威信任源信任崩塌。

相关部门需强化平台主体责任,完善法律规制与惩处机制。平台需从严审核含“新闻”、“媒体”等关键词的账号名称,强化资质核验与动态监管。推动网络身份手机号+身份证+人脸“三要素核验”,对屡教不改的平台实施分及处罚。舆论认为,类似刻意或恶性引导舆论真的严重破坏市场经营规律,极其的迷惑心智,让很多人的道德底线无意识的越来越低,法律意识越来越淡薄,长远来看,危害极大。建议对造谣的个人及团体,建立黑名单,让他们的主体全网禁入。